Boombox,80年代和90年代响彻城市街巷的便携式收录机,在时尚界重焕新生。但Boombox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以下是它的前世今生。
Boombox是便携式扬声器、ipod、随身听及MP3播放器的前身。之所以称为便携式电池供电收录机/盒式磁带播放机,部分归因于其笨重的盒式(box)美学设计及低音增强扬声器(boom)。Boombox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引入美国市场,在80年代广受欢迎,几乎成为一种身份象征。随着音乐形式的迭变和boombox在街头巷尾的流行,这些便携式收录机变得越来越大,有的甚至尺寸堪比手提箱。
尽管今天boombox更多被视为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象征,曾在Madonna的单曲《Hung Up》(2005年)和《Sorry》(2006年)的MV以及Lady Gaga 2008年的单曲《Just Dance》中出镜,但boombox与那个年代的文化和音乐历史有着更深厚的关联,而非仅仅是便携式收录机。
实际上,在80年代,boombox很快与城市社区,尤其是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青年群体密切关联,“收录机”的名称被带有贬义的称号“ghetto blaster”(贫民窟冲击波)及其他“政治不正确”的名称取代。城市开始在公共场所禁止使用便携式收录机,随着时间推移,它们在城市街头日渐遭到抵制,但boombox对嘻哈音乐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。boombox常用于斗舞,boombox的兴起将音乐带到街头,给孩子们打开音乐之门,让很多新锐艺术家有机会向同行证明他们的音乐和说唱才华。
随着boombox日益流行,其设计和功能也渐趋复杂。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,许多boombox包含独立的高频和低频扬声器及第二个磁带机,从而可以录制收音机节目和其他预先录制的磁带。后来又增设了均衡器、平衡调节器、杜比降噪和LED声级计,以及90年代后期的CD播放器。
Boombox为很多斗舞和舞蹈表演提供了背景音乐,它在街头的流行使其成为80年代城市文化的象征。例如,Beastie Boys将boombox作为乐队象征,The Clash总是随身携带一台,更不用说它在热门节目或电影中频频现身,包括《名扬四海》(Fame,1980年)和《闪舞》(Flashdance,1983年)等影片,LL Cool J的专辑《Radio》(1985年)中有一首致boombox的情歌,而《星际旅行4:抢救未来》(Star Trek IV: The Voyage Home,1986年)的一个场景中可见boombox的身影。2006年,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名为“Hip-Hop Won’t Stop: The Beat, The Rhymes, The Life”(嘻哈永不停:节拍,韵律,生活)的展览,展示boombox和摄影师Lyle Owerko于2010年出版的摄影集:《The Boombox Project: The Machines, the Music and the Urban Underground》(Boombox项目:机器、音乐和城市地下),由Spike Lee作序。
Dolce&Gabbana亦在2017年早春度假系列中向boombox致敬,推出一款功能齐全的收音机造型Dolce Box手袋。这款手袋配有精良扬声器系统、一个控制音量的旋钮和连接智能手机的插孔,让您可以随心播放最喜欢的音乐,优雅时尚。